
合作伙伴: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项目周期:2018年10月 - 2020年10月
项目状态:进行中
课例研究被认为是对课堂教学的系统性调查,由一群教师执行,其目的在于提升教与学的质量。目前核心期刊上关于课例研究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国外经验的介绍和思辨研究,而一线教师鲜活的课例研究经验与实例却在核心期刊“上不了台面”。这就造成了两层皮现象:一方面,以高等教育机构为代表的对课例研究进行研究的团体形成了内部话语体系,关注“高大上”的理论建设;另一方面,来自教师实践的课例研究经验在某些方面并不能与前沿理论紧密对接,也无法以一种学术化、系统化的方式表达。因此,将课例研究的本土经验进行挖掘与凝练,将这两张皮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势在必行,从而实现Stigler 和Hiebert所说的“将课例研究背后的理论梳理明晰”以使得本地模式能够具有国际借鉴价值。
该项目与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合作,主要是对中国课例研究模式的系统化、理论化建构,研究中国课例研究具有哪些代表性模式?这些模式的核心理念,研讨的参与者角色与组织形式,教师学习的方式与评价,课例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反馈与改进分别是怎样的?对于每一种模式来说,其可观察的特点与教学改进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研究范式,通过对课例研究活动的观察,对参与者的访谈以及对课例研究活动有关实物资料的收集,再对所有收获的数据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和理论化,凝练出每一模式下课例研究的机制,并对其通过进一步实践加以检验和精炼。通过推广课例研究及其中国经验,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指导。同时整理和研究中国课例研究的历史经验,对我国课例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学术积淀和意义,为后续以中国课例研究为主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的基础。
• 儿童青少年性教育工具包研发与推广

合作伙伴:北京怀瑞邦咨询服务中心
项目周期:2018年9月 – 2020年8月
项目状态:进行中
该项目由北京怀瑞邦咨询服务中心执行,将依据赋权型性教育理论,采取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方法,研发一整套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使用的性教育工具包,并且进行推广活动,以方便家长和性教育工作者开展系统、科学、有效的性教育。
性教育包括家庭性教育、学校性教育、社会性教育、同伴性教育等不同渠道,目前性教育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了,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上述四个渠道的性教育均处于起步阶段,不仅缺少经过培训的合格的专业人才,而且已经开始进行的性教育工作也差次不齐,鱼龙混杂,其中有些甚至是有害的“性教育”。已经出版的性教育教材、性教育读本,也普遍存在不系统、不专业、不科学的情况,与国际先进的性教育存在非常大的差距。
培训性教育工作者是一个长期的、耗资与耗时都巨大的工程,虽然全国专业人才认证指导中心已经开始委托方刚博士培训“性教育讲师”,但从全国来说,这仍然是杯水车薪,远远无法快速促进中国性教育的完善。更何况,广大家长也希望直接能够在家庭中针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工具包的编写将基于赋权型教育理论,依据各地已经取得全国专业人才认证知道中心办法的“性教育讲师证书”资格的性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经验,分别围绕:身体与身体权的教育;家庭与情感教育;社会性别平等教育;亲密关系多样性的教育这四个领域进行编写。这是一套基于中国国情的、系统的、科学的、可操作的既可以应用于家庭性教育,也可以应用于学校、社会、同伴性教育的工具包产品。

合作伙伴: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项目周期:2018年5月 - 2019年4月
项目状态:√已结项
该项目由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合作。在全国范围的4-5个乡村,面向儿童、监护人、学校教师、公安、村医等利益相关方,针对生活技能知识、性安全和保护以及性别平等相关的具体状况进行调研,一方面加深对乡村未成年人处境和所面临障碍的理解,为后续进一步开展乡村地区未成年人生活技能教育工作提供实证研究基础。一方面收集各地开展乡村未成年人性教育工作的经验以筹备后续相关政策推广,促进乡村地区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幸福。
性与个人的身份认同形成密不可分,并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之中展现。一个人的性发育过程包含生理、心理、情感、社会和文化等多个层面。在儿童和青少年性别身份、社会关系和性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使其了解相关的观念、知识和技能,能够尽可能地使他们免于伤害,支持他们健康成长。性教育首先要做的是传播或强化一些价值观念,例如互利、平等、责任和尊重,这些都是确保健康而又更加安全的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前提。不幸的是,并不是所有性关系都是双方自愿的(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2018)。2013年针对中国的研究估计,中国女童和男童(18岁以下)性虐待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15.3% 和13.8%(Ji, Finkelhor, & Dunne, 2013)。
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乡村儿童处于教育资源匮乏、社会支持不足的弱势地位,留守儿童更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或监护人照顾不周而面临额外的风险。根据乡村儿童的实际需求开展性教育,一方面意味着不能仅仅将性教育简化为生理教育,更应该整合性安全与保护、性与生殖健康以及性别平等的意识和观念,纳入监护人、教师、社会工作者等促使其生活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理解其生活环境中存在的观念障碍,增强其权能感,逐步获得自我保护、为自身性权利协商和争取的能力。

合作伙伴:北京浩瑞恩社会组织能力建设发展中心
项目周期:2018年1月-2019年7月
项目状态:√已结项
近年来,全国妇联联合教育部等部门已共同颁布实施了全国家庭教育工作 “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通过家庭教育规划的实施,家庭教育工作已进入社会事业发展大局。2016年11月,全国妇联等9部门又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16—2020 年)》,《规划》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城乡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部署了准确把握家庭教育核心内容、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务网络、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水平、大力拓展家庭教育新媒体服务平台、促进家庭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深化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加快家庭教育法制化建设7个方面18项重点任务。
虽然家庭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家庭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目前家庭教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父母对家庭儿童青少年的不良表现归因存在偏差,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家庭教育方式不当;过分关注学习问题,忽视其他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身心健康发展等问题。
因此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质量对家庭教育事业能否取得成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目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但是目前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家庭教育指导专业人员不足;现实指导服务的渠道、内容和形式与家庭教育需求差距较大。
本研究针对中国家庭的特点和教育需求,以循证家庭教育方法为技术依托,采用实施科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实施科学是推动科学发现或循证干预方法转化为实践应用和政策的科学研究活动),研制出一套可操作、易掌握、受欢迎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指导课程,通过对照组实验研究确定指导课程的效果;进而搭建有效的传播渠道,借助移动学习、微课程等新的传播手段,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激发家长的参与积极性,构建互联网+学校+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提升广大家庭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家庭幸福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