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企业认证指标体系研究项目

合作伙伴: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
项目周期:2016年7月-2020年12月
项目状态: 进行中
社会企业倡导用商业方法解决社会问题,它在概念上挑战了传统的营利与非营利组织的分类标准,在理念文化上模糊了私益与公益界限,1990年代从欧洲兴起,迄今已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显示出在解决当代资本主义体制危机方面的良好效应与巨大潜力,作为21世纪人类最受瞩目的社会创新运动,被称为“一场静悄悄的革命”,相关理念与实践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社会企业聚焦被市场边缘了的庞大社会群体的服务需求,是我国建立包容与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的迫切需要。中国具有社会企业发展的悠久传统与现实优势,假以时日,必将迎来其发展的黄金时代,认证就是推动社企快速且规范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项目拟通过研究达到:出台中国社会企业认证指标体系;建立中国社会企业大数据库,发布行业性权威数据与报告;打造社会企业与社会创新的研究网络,为实践发展提供坚强的学术支撑;推动社会企业及社会经济在中国尽早立法,使社会企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等目标。

合作伙伴:中央民族大学基金会研究中心
项目周期:2016年7月-2017年7月
项目状态:√已结项
该项目与中央民族大学基金会研究中心合作,旨在全面梳理世界各国政府促进社会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为我国后续社会企业的政策支持系统参考。
根据美国政治学家约翰·W·金登的多源流理论,公共政策的出台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他将这些条件称为政策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三种不同的源流。我国面临的贫富差距分化、弱势群体及青年失业、老龄化、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的冲击形成“问题流”,同时,“政策流”也同时汇聚而成。近年来新任国家领导人有关“双创”、“扶贫”、“社会治理创新”等重大议题的提出,“政治流程”(streams of politics)也已经成形,社会企业进入政策议程的政策窗口(policy windows)已然开启。我国当前正面临经济性议题与社会性议题并存的历史阶段,发展社会企业是一个选项,可以满足社会性需求及同时创造高密度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基于上述,建立社会企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实为我国社会企业发展当前必须重视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拟针对欧洲、美国、亚洲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梳理各国(或地区)政府在发展社会企业脉络下,社会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及功能,以及整理我国发展社会企业的政策脉络,再对照各国发展社会企业经验,提出我国发展社会企业的政策支持系统,从而推动我国社会企业快速发展。
长期以来,中心致力于基金会领域的理论研究、行业分析及政策咨询,特别是国际经验的本地化结合与开发,包括基金会的行业发展分析、基金会的内部治理结构等、基金会筹款、基金会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企业或家族基金会咨询等,并依托高校资源进行公益人才培养。

合作伙伴:善与志
项目周期:2016年8月-2020年12月
项目状态: 进行中
该项目与善与志团队合作,撰写中国第一部影响力投资专著,旨在实现对影响力投资行业全面、深刻的认识,推动影响力投资在中国的发展。
影响力投资概念出现已经有多年,在很多国家都受到高度重视。英国首相卡梅隆,美国总统奥巴马和前总统克林顿都积极倡导,非洲、印度都已经较大规模引入影响力投资解决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教育方面的问题。影响力债券交易市场也已经在美洲、欧洲和亚洲国家出现。两会期间,前招商银行行长、现任政协委员、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马蔚华提出在深圳建立社会影响力债券试点。博鳌论坛上,一个热点话题就是普惠金融,国务院也发布了普惠金融发展的五年计划。在民间,影响力投资也被广泛讨论,南都基金会秘书长徐永光就是最早的倡导者之一。2016年6月举办的中国社会企业论坛上,多个主题都和影响力投资有关。这些都说明影响力投资不仅进入政治高层的视野,在业界也备受关注。中国民间虽然有机构在做,但机构数量小,技术相对落后,大部分人持观望态度。基于中国目前社会领域、社会价值观念发育不足的现状,需挖掘影响力投资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实现积极的、非商业价值的功能。
本著作重点写作对象是影响力投资核心参与者,但同时会构架整个影响力投资生态,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政策建议做专门的论述,以期为政府参与和有效撬动影响力投资的积极社会作用提供思路。